秋狝之盛会虽暂告段落,然其引发之波澜却在宫廷与皇子间持续荡漾。康熙深知,此乃考验皇子品性与才能之契机,亦为洞察朝中大臣心思之窗口。
于朝堂之上,大臣们纷纷就秋狝之事上奏,言语间不乏对各自支持皇子之夸赞。康熙不动声色,聆听各方言辞,心中暗自权衡。
“陛下,大皇子弘晖于猎场之上尽显英勇无畏,其骑射之术堪称一绝,实有乃父之风,可为我大清之良将。”一位大臣满脸谄媚地奏道。
“陛下,三皇子弘时聪慧过人,智谋出众,虽骑射稍逊,然其策略运用得当,假以时日,必能在治国理政上大放异彩。”另一大臣亦不甘示弱。
康熙微微抬手,示意众人安静:“诸皇子皆有其长,然朕欲选者,乃能胸怀天下、德才兼备之君。秋狝所见,不过冰山一角,尚需深入考察。”
此时,四皇子弘历则专注于自身修养与学识之提升。他常与朝中饱学之士交游,探讨古今治世之道,对民生疾苦尤为关注。他暗访京郊乡村,见百姓虽于盛世之中,然仍有诸多困苦,如赋税不均、水利设施老旧等。弘历回宫后,精心撰写奏疏,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之策,欲呈予康熙。
而大皇子弘晖与三皇子弘时之间,因秋狝之事嫌隙渐生。弘时暗中调查弘晖在猎场作弊之证据,弘晖亦察觉弘时之意,遂对其心怀戒备。两人于宫廷之中,见面时虽表面客气,然言辞间已有针锋相对之势。
五皇子弘昼依旧沉浸于自已之文艺世界,对两位兄长之争端仿若未闻。他于宫中举办书画雅集,邀请诸多文人墨客共赏佳作,以笔墨会友,似欲远离宫廷权力争斗之漩涡。
凌若于后宫之中,密切注视着皇子们之动态。她见弘晖与弘时关系日僵,心中忧虑。一日,她借赏花之名,邀两位皇子同至御花园。
“汝等皆为皇子,身负大清之未来。如今因秋狝之事互生嫌隙,实非朕之所愿。”凌若语重心长地说道。
弘晖率先开口:“额娘,儿臣并无他意,只是三弟似对儿臣有所误解。”
弘时亦忙道:“额娘,儿臣只是担忧宫廷之中有奸人作祟,意图扰乱父皇视听,影响我大清储君之选。”
凌若轻轻摇头:“无论何事,汝等皆应秉持兄弟和睦之心。莫要被小人利用,伤了兄弟情分。”
两位皇子虽点头称是,然彼此心中芥蒂并未全然消除。
不久,康熙决定再次举行一场比试,比试内容涵盖文韬武略、治国方略等多方面。此消息一出,皇子们皆积极准备,欲在此次比试中一展身手。
比试之日,气氛紧张而热烈。文试之中,四皇子弘历引经据典,对答如流,其对治国理念之阐述深刻而独到,令康熙与大臣们频频点头。武试场上,大皇子弘晖凭借精湛武艺,过关斩将;三皇子弘时则巧用战术,以巧破千斤。
然在治国方略答辩环节,却出现意外。大皇子弘晖因过于强调军事力量,对民生之事考虑欠妥;三皇子弘时虽提出诸多创新之策,然其实施计划略显激进。唯有四皇子弘历之方案,兼顾军事、民生、文化等多方面,且具可行性与前瞻性。
康熙心中已有计较,然并未表露。而此时,一直隐藏于暗处之势力,见弘历在比试中崭露头角,恐其成为未来储君,遂谋划阴谋,欲于暗中破坏弘历声誉,将其拉下马。宫廷之中,一场围绕储君之位的明争暗斗,愈演愈烈,仿若暴风雨前之宁静即将被彻底打破,而众人皆在这风云变幻之中,各怀心思,艰难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