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历于边疆之役大获全胜后,率凯旋之师归京。一路上,百姓夹道欢迎,欢呼声此起彼伏,皆为这位英勇皇子之功绩所折服。
归京之途,弘历并未因胜利而有所懈怠。他于马背上,或与将领们探讨军事谋略之运用,思索如何将边疆作战之经验融入京畿乃至全国之防务;或向随行谋士问询民生之事,关注各地赋税、农桑之现状,谋划回京后之改善举措。
当踏入京城,那熟悉之宫墙与繁华之街巷映入眼帘,弘历心中感慨万千,亦深知肩头责任愈发沉重。进宫面圣,康熙端坐于龙椅之上,目光中满是欣慰与期许。
“儿臣幸不辱命,边疆之乱已平,此皆仰仗父皇洪福与将士用命。”弘历恭敬行礼,言辞恳切。
康熙微微点头:“朕知你此行不易,且于战中多有体悟,日后当为朕分忧,为大清谋长远。”
自此,弘历全心投入朝堂政务。他先是深入各部衙门,详细了解政务运转之流程与积弊。于户部,他发现赋税征收之繁杂与不均,致多地百姓苦不堪言,遂与户部官员日夜研讨,欲制定更为合理、简化之赋税制度,以减轻百姓负担,促进农商业之繁荣。
在吏部,弘历察觉到官员晋升之途存在徇私与论资排辈之陋规,致使贤能之士难以脱颖而出。他决心整饬吏治,与吏部尚书等重臣商议,确立以才德、功绩为首要考量之选拔标准,广纳天下贤才,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。
而于民间,弘历亦时常微服出访。他步入市井街巷,与商贩、工匠交谈,探寻民生之所需;深入田间地头,与农夫共话农桑之事,了解天时、地利对收成之影响。见京城之孩童入学艰难,教育资源匮乏,他便谋划着扩建官学、鼓励私塾,以期提高大清子民之文化素养。
一日,弘历于御花园中偶遇康熙。康熙见他面容略显疲惫却目光坚定,不禁问道:“弘历,你如此操劳,可有难处?”
弘历忙行礼答道:“父皇,儿臣欲使大清兴盛,非一已之力可成,然每思及能为百姓谋福、为父皇分忧,便觉浑身是劲,纵有艰难亦无所畏惧。”
康熙面露赞许之色:“朕心甚慰,有你这般用心,大清之未来可期。”
此时,宫廷之内,虽表面平静,然诸皇子之心思各异。弘晖与弘时见弘历于朝堂之上作为渐多,威望日盛,心中嫉妒与不甘如影随形。他们暗中窥视,妄图寻得弘历之差错,以图东山再起。然弘历行事谨慎,且一心为公,令他们无机可乘。
随着弘历各项举措之逐步推进,大清之朝堂气象渐新,民间亦对这位年轻皇子寄予厚望。而弘历亦深知,前方之路荆棘密布,诸多挑战尚待应对,无论是来自宫廷内部之权力争斗,抑或是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之重重困难,皆需他以智慧与勇气一一化解,方能不负父皇之信任、百姓之期盼,引领大清迈向更为辉煌之盛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