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战区的实力也是上了一层楼,特别是背靠西北这个天然马场,骑兵的数量和能力皆在各个战区的前列。其他兵种的训练交给了马雄。而我专一训练骑兵。西南又运送了一些特制弓箭过来,我给精锐中的精锐的弓骑兵配置了一些。至此,我们的弓骑兵也有了梯次配置的远程打击能力,普通的弓骑兵、配备弩箭的弓骑兵、配置特制弓箭的弓骑兵,三者协同作战,必定让敌人防不胜防。另外,负责冲锋陷阵的重骑兵也是得到了加强。贸易通畅后,也带来了人员的流动。有一些精通制造盔甲技术的工匠前来投军,其打造的盔甲防御力更好,且重量反而更轻,用在重骑兵上,使得重骑兵如虎添翼。同样,工匠们也打造了威力更大的马刀,使得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。
有了更好的武器盔甲,骑兵们的训练热情更加高涨了,训练得格外卖力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我感觉手中的这支复合骑兵比以往带过的任何一支骑兵都更强。若是指挥得当,这支部队将会同死神一样统治战场。
小丫头那边也是厉兵秣马,随时可以迎接战斗。
之所以我们没有主动出击,还是被粮草所掣肘了。我们现在地盘大了,人口也多了,因此粮食的消耗也更大了。即使一直在鼓励农耕,发动一次有把握的战役所消耗的粮草也还是巨大的,万一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,粮草估计会出现问题。况且目前没有太好的战机,我们还是先以不变应万变。
当然,我们有不变的底气。首先西南的弓箭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,一旦形成规模,将全面压制对面的远程打击能力。一寸长一寸强,刚开始就占据先机,后面的战斗总会更加容易些。其次是粮食的不断积累,越多的粮食就意味着更大的战争底气,不管战役的走向如何,总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。最后就是贸易的不断深入,使得整个地区的物资能够得到最大的优化。现在贸易才开始不久,等贸易真正成熟下来,经济也会成为战争的底气之一。
当然,知已知彼,我们也是不断派出斥候,了解各个势力的最新动向。我们强大的后续能力已经开始让临近的势力瑟瑟发抖。慕容氏一直在收缩兵力,加强自身的城防,一直担心我们会冷不丁地发动闪电战。而李氏的情况更多由钱立提供。目前李氏内忧外患,夹在我们和张氏之间,寝食难安,还要时刻提防百姓聚众造反。如果不是李氏还掌握着较大的武装力量,恐怕此时已经崩溃。张氏虽然缓过来一些,但现在面对慕容氏和李氏,完全只有自保的能力,还要兼顾海岸线,防止倭寇袭扰,已经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。
然而天下的局势瞬息万变,不能一概而论。
震惊的消息传来。李氏、慕容氏、张氏结成三方同盟,正集结各自的兵力意图对中原战区发动袭击。
只能说,他们的结盟既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想当初,这三方有多少士兵丧失于对方之手,让他们放下仇怨,何其难也。不过,面对我们强大的压力,他们三方也只剩下结盟一条路了。若是还各自为战,除了灭亡,没有别的答案了。
数日后,三方联军便浩浩荡荡地向中原战区进发。此次联军,李氏的人数占了一半,毕竟中原战区和他们直接接壤。慕容氏和张氏组成了另外一半。慕容氏是因为要提防中部战区及东南战区的威胁,甚至要防守海岸线,目前的出兵已是他们的极限。张氏手头上的兵力也是不多了,还要防止倭寇趁虚而入。另外,虽说是同盟,李氏以前有不良记录,张氏也不能完全相信李氏。因此出兵不算多。
兵临城下,联军三方各怀鬼胎,分营而立,看似来势汹汹,更多的是一盘散沙。李氏绝不会吃亏,所以不会打头阵。张氏的兵力不足,自然也不愿意先送死。慕容氏看另外两家按兵不动,也不率先攻城。一时间我们和联军都没有大的动作。
但没有大动作,可以来一些小动作。我把前面捉到的张氏细作当着联军的面放了回去,再把最近捉到的张氏和慕容氏的钉子在城头处以极刑。不为别的,离间计也。联军虽多,攻心为上。一旦他们相互猜忌,战斗力必打折扣。另外。让小六派出船队,陈兵张氏的海岸线。也不是真的要打,做做样子而已,让张氏有退兵之意。